在全球創新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香港必須迅速適應和變革,以鞏固其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發展創科產業須「軟硬兼施」。除了如《2030+》土地規劃構想中提出的「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等「硬件」外,吸引並留住「軟件」——創科人才方面的政策配套也不可或缺。為持續深化特區政府的創科及人才政策,筆者及其研究團隊在特首政策組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的支持下,特別在「資助計劃」要求配合國家長遠規劃如「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考慮下,開展了一項聚焦「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的研究項目。是次研究透過由製造業、商界及學術界代表組成的焦點小組訪談、問卷調查及政策文本分析,重點探討如何提升「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的宜業及宜居性以吸引和留住創新科技人才。
提升宜業性:推動創新科技產品的本地應用
是次研究結果顯示,香港要做到吸引並留住人才,需要產業規劃政策相輔相成、透過強化對本地創新科技產品的支持及擴大其應用場景可有望達到吸引並留住人才的效果。
事實上,「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具備成為本地創科產品前沿實驗地區的優良土壤。特區政府於2022年制定及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藍圖》),勾劃出香港在未來5至10年的宏觀創科產業發展目標,當中包括「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的構想和相關資源。政府亦已推行「公營機構試用計劃」,在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試用本地研發的產品或服務,亦有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企業為其在香港進行的研發項目製作原型或樣板。
未來,為優化上述措施並發揮「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的潛能,特區政府可透過支持香港創科教育中心(Hong Kong InnoX Academy)與香港科技園、香港深圳創新科技園等大型創新園區聯動,推動地區創新政策,以當區的社會需求為應用場景,讓青年學生把工業創新科研成果產業化。若相關商品產出也能以地區企業來作展示平臺,便可提升「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的宜業性,以實例向創科人才展示香港的發展空間與潛力,吸引他們留港。
提升宜居性:創科人才落地後的支援政策
我們研究亦突顯了提升宜居性對於吸引及留住人才的重要性。就落實吸引創科人才,特區政府已在《藍圖》制定了到2030年將創新科技從業人員增加到至少100,000人的目標。為邁向此目標,政府有推出或優化一系列引進人才政策,重點包括2022年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並於同年優化專為協助在港創科公司招聘外來人才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
自「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於2022年12月撤銷聘用本地僱員的要求、延長配額有效期至兩年及擴展至14個新興科技範疇後,該計劃截至2024年6月已有214名申請,186名獲批,較2022年全年64名申請,60名獲批數目大幅增長,成效可見一斑。
就提升宜居性,政府現時已就提供更優惠住宿(如在北部都會區預留發展創新斗室的土地)設定了量化目標,並穩步向實現該目標作出規劃。此外,政府已於2022年設立「人才服務窗口」,向外來人才提供包含有關在港發展機遇與生活資訊的一站式資訊平臺。為進一步優化人才落地後的支援措施,政府可把專才及其家庭相關的問題,如生活定居規劃、家庭育兒、學校選址等綜合於一整套服務下,有針對性地支援專才需要並安頓落地,將可提升本港的宜居性。
「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的發展是推動香港邁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重要一步,但其成功取決於多方面因素的協調與推進。持續優化創科人才落地後的支援政策以提升「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的宜業及宜居性尤其重要,助力吸引和留住創新科技人才,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的長遠發展。
(作者為大舜基金主席及首席研究何鍾泰及共同研究員郭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