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網報道,各地上半年經濟數據陸續揭曉。其中,備受關注的「GDP萬億俱樂部」格局出現較大變化。
在GDP總量排名上,重慶再次超過廣州,重返「第四城」;寧波則首次超過天津,向十強發起衝刺。
在GDP增速上,泉州、福州、蘇州、重慶,均超過了6%,位居前列。其中,增速6.7%的泉州尤其亮眼,可以說是打了一場翻身仗,從去年的「低迷」狀態中一躍而起成為上半年萬億城市中的增速冠軍。
這座在「萬億俱樂部」中存在感並不強的普通地級市,何以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發展勢頭的「逆轉」?它到底做對了什麼?
第二產業穩,泉州就穩
2023年,泉州GDP排名下滑兩位,跌出全國前20強,有個別季度,甚至一度出現負增長,最終全年增速4.8%,還是未跑贏全國大盤。
但是今年泉州的表現有了很大的起色,在一季度就實現了「開門紅」:GDP同比增長7.2%,比上年全年加快2.4個百分點。整個上半年,泉州可以說依然延續了這一勢頭。
這種驚人「逆轉」,在「三駕馬車」的齊頭並進中,可以得到直接解釋:固定資產投資,上半年泉州增速為8.5%,較全國平均水平(3.9%)高出了4.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泉州增速為6.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7%)2.4個百分點;外貿方面,上半年全市進出口總額1390.98億元,同比增長20.6%,比全國平均水平(6.1%)高出了14.5個百分點。
從具體產業看,泉州的「當家產業」——第二產業展現出了定海神針的作用,增速達7.6%,比全國平均水平(5.8%)高出1.8個百分點。
二產的穩健對泉州來說之所以堪稱關鍵,是因為泉州屬於名副其實的製造業重鎮。其二產佔比至今仍超過50%。同時,泉州也是全國十大工業城市之一。2023年,泉州第二產業增加值達7164.23億,在全國排名第九,將成都、杭州這樣的2萬億城市都甩在了身後,遠遠高出自己的GDP排名。所以,不誇張地說,二產穩,泉州就穩。
可以佐證泉州製造業實力的另一個細節是,在「網紅城市」遍地開花的今天,泉州這座城市的整體存在感或許並不強,但誕生於泉州的諸多品牌,在全球範圍都擁有相當的市場辨識度。如時下正在舉行的巴黎奧運會,賽場上處處可見「泉州製造」的身影,涵蓋了服飾、體育用品、體育裝備、食品等多個領域。
今年上半年,泉州二產之所以跑出了加速度,主要還是得益於一些關鍵產業的強勢復甦。如規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4.9%,高於全市平均水平6.4個百分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連續12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光電子器件產量增長20.1%。
與此形成呼應的一個重要數據是,上半年泉州獲批國家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增長高達31.2%。也就是說,泉州製造業本身在加快升級步伐,努力改變工業大而不強、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等不足狀態。
民企有信心,泉州就不會差
製造業強市之外,泉州的另一大標籤是「民營經濟大市」。泉州民營經濟佔比全國第一,民營經濟之於泉州的重要性,可以概括為「八八九九九」:貢獻了全市8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研發投入、9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據此可以說,民營經濟表現好,泉州就不會差。
當地官方在總結上半年成績時,也著重突出了民營經濟的貢獻。如指出「民間投資信心提振」——上半年,泉州民間投資增長10.3%,增幅高出全市投資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加快2.4個百分點;「民營企業信心提振」——上半年,泉州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11.2%,限額以上民營批零住餐銷售額增長22.8%,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8.2%。
民間投資和民營企業信心的提振,離不開近幾年泉州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和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一系列行動。
公開信息顯示,從2021年啟動營商環境持續提升專項行動,推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突破;到2022年對標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先進城市,制定貫徹落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優化營商環境攻堅行動;再到2023年推出「親清助企」「智慧政務」等八個專項行動;以及今年繼續深化「泉心泉意」品牌內涵,推出166項創新舉措,將優化營商環境帶入「樹品牌提質效」的新階段……三年多來,泉州以逐年提階的態勢,推動營商環境做優做強。
從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看,這種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顯然是取得了豐厚的回報。截至目前,泉州經營主體總數155.52萬戶,連續十年位居福建全省設區市首位。同時,今年5月,泉州「以良好政企互動營造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流營商環境」典型做法,還入選了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優化營商環境專項督查發現典型經驗做法的通報,在全國被推介。
應該說,在當前的經濟大環境下,這種對營商環境的重視,對於提振民企發展信心的努力,確實是值得所有城市學習。
製造業城市正在顯現新優勢
當然,經歷「低谷」後依然能夠迅速駛上發展快車道,展示了泉州經濟發展的韌性,但這座城市的長遠發展,還是需要繼續披荊斬棘。
其實,作為萬億城市中為數不多的普通地級市,泉州的發展在很多方面的基礎,或者說「天賦」並不高。比如,福建省內,論級別和對外的知名度,身為副省級城市的廈門,要明顯勝過泉州;論各項發展要素的聚集程度,福州是省會城市,也高出泉州一頭。這方面,泉州有一個頗為尷尬的「紀錄」——全國範圍內,目前唯一一個GDP超過萬億卻沒有地鐵的城市。
產業方面,除了製造業需要繼續提檔升級,增加技術和創新力度,泉州外貿依存度高,在當前的全球市場下也是一個重要的不確定性因素。並且自2021年開始,泉州GDP總量已連續三年被福州超過,失去了連續保持22年的「福建經濟第一市」的名頭。
再加上,近年來福建明確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身為普通地級市的泉州,要重振雄風,顯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不過,持之以恆地優化營商環境,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這兩點始終是值得堅持的,泉州也可以說是作出了積極的示範。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一些增速較快的城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製造業實力較突出。
如泉州之外,增速排名靠前的蘇州、重慶、深圳等,都無不是國內製造業重鎮。與此對應的是,那些主要以服務業和消費見長的城市,表現卻相對「慢半拍」。這種分化局面,很可能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萬億城市發展走向的一個較明顯的趨勢。
背後的原因並不複雜。因為當前全球製造業競爭加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這意味著製造業在發展中的分量會更突出。並且,中國外貿結構正從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向以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等為主的方向轉變。
那麼,擁有製造業優勢的城市,在對內和對外發展上,便都有望獲得更強大的動能。相對來說,隨著房地產行業的變化,以及消費仍處於需要提振的階段,那些更側重於服務業和消費拉動的城市,則難免要承受更大的壓力。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的城市比拚,將更加突出地表現為產業的競爭、營商環境的競爭。